一些日子前,在知乎上有人問為什么有人對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評價不高,我貢獻了如下的答案:
羅振宇講的還是不錯的,雖然學識不夠,啥都講容易出紕漏,但是不能不說講的不錯。
但是問題在于,這個節目的立意是讓人聽羅振宇看了一本你本該看的書(或者是他的知識助手看了,寫了提綱給他)。也就是這是一檔追求二手知識的節目。我看了這么多年書的最大體會就是,千萬不要聽任何二手知識,哪怕給你講的人是一個圣人,二手知識也是二手的。
一定要自己去看書,去看一手的東西。
回答的時候,正好是我搬家期間,心情比較郁悶所以也懶得寫太多。
其實本質上講,我認為羅輯思維做的很不錯,商業上貌似也很成功。但是,對每一個有所追求的人來說,也就是我默認認為我的讀者來說,我覺得看羅輯思維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有害的。
我本以為我的答案寫的雖然很簡單,但是邏輯很清晰,大家會看的明白,誰知道評論里面表現出來很多人對二手知識這個概念的陌生,也缺乏思辨能力,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好好講講二手知識這個問題。
信息傳播的進化和衰減問題
所有的知識其實也都是信息,信息在不同的載體之間,通過不同的介質傳播的時候一定會產生損耗。
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有沒有在學校里做過一個游戲,就是5-6同學站成一排,老師把一句話,耳語告訴第一個人,然后,一個人告訴另外一個人,最后一個人,站出來把那句話,大聲的說出來,然后老師公布原話,結果往往都非常爆笑。
老師寫的如果是“告訴小明明天要到校。”最后傳出來的也許是“聽說小明上課愛尿尿。”
我自己親自玩過幾次這個游戲,也在電視里面見過幾次,結果無一例外。這個非常簡單的游戲其實就是跟我們講,在傳播的過程中,信息往往是會衰減和走樣的。而仔細分析的話,你會發現,衰減和走樣的程度,是隨著傳播鏈路的節點數指數增長的。
在沒有外力作用下(糾錯),傳播的最好結果是完全不走樣,最差結果是完全走樣信息盡失。
但是信息也是可以進化的,在一定的規則下,一定的邏輯下,信息是可以在傳播的過程中進化的。比如,人類最早只是偶然知道肉烤熟了可以吃,但是每一代的人類在傳播熟食這個信息的時候,就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今天我們吃到的熟食種類,可以嚇死我們的老祖先。這些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經過了傳播者的收集、整理、再加工、升級,慢慢的行程了人類燦爛的飲食文化。
再比如科研論文體系就是一個信息進化的體系,一個古人對于一個問題做了一些研究,寫成論文,后世的人不斷引用,比較,提煉、發展,用思維和試驗,得到更好的方法和結論。
教科書里的二手知識問題
我國的二手知識問題實際上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一個老問題。我們的教育系統對此功不可沒。
我當年高考的時候分數太低,沒有辦法報一個哪怕是最爛的學校的計算機系,所以,我報了機械系。因為我從小對機械也是很感興趣的。我想象中的機械系設計課的課堂,應該是像不可思議的機器游戲那樣,充滿激情,充滿創意,迸發無數靈感和知識的天地。
但是實際上,真正上課的時候。老師說,我們的設計都是模仿設計,因為西方的科技比我們先進,我們都是模仿。我們的第一門功課就是買或者弄來一個外國的機器,拆開,測量,然后畫圖,然后生產。當然因為我們的材料和工藝有問題,完全按照外國機器的尺寸做出來的東西往往是用不了的。所以,我們用安全系數,1.5-3倍,別人的軸10公分,我們就弄一個15公分的軸。我們的設計公式也都是一些經驗公式,里面沒有什么道理,大家記住就是了,這不是門很難得課……
是,沒有什么難度,但是我對這個行業和這門課,在這個一個瞬間,就徹底失去了興趣。
當然,憑心而論,在科技水平不行,經濟落后的年代,這樣的思維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楊小凱曾經論證過的后發劣勢,就是在說,一開始模仿無所謂,但是當經濟和科技水平提升以后,還是不去探求人家為什么有創新和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發動機的原理,一味抄襲的話,實際上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的很多大學的教材,都是引進了西方的經典教材,但是版權費用比較貴,然后本國老師在進行重新整理(實際上就是抄一遍),然后重新出版(當然這也是賺錢的好辦法)。我對比過一些這樣的教材,原生的教材內容豐富有趣,我們的教材充滿了沒有道理的公式,看起來非常實用,但是完全沒有了靈魂。
我們可以教育出一堆工匠,但是教育不出來幾個有靈魂,激情滂湃的創作者。
崇尚二手語言的教育和文化
我們教育的另外一個傾向就是喜歡教人說假大空的話。從小學開始,好的作文往往是,“今天天氣非常晴朗,我們學校舉行運動會。學校操場上彩旗招展,迎風飄揚”,云云,完全不在乎那天是不是真的晴朗,是不是真的有彩旗,談到奧運冠軍一定是“凝視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等等。
很多人到了今天,已經二十、三十歲了,仍舊學不會自己怎么說話。我們搞亂談會的時候,因為亂談會的一個宗旨是“用自己的話說,只說自己的感受,只談自己不談別人,不談行業”,我就不得不經常打斷很多人的發言。比如談個人成長的時候,總有人會說,“現在的年輕人XXXX,行業XXXX。很多人說XXXX。李開復說過XXXX”。我說,請談你自己怎么看這個問題。很多人就會一時語塞。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沒有自己的想法么?當然有。但是你長期用別人的話去說話的時候,你就慢慢的把自己的思想給禁錮起來了。思維可以塑形語言,同時語言也會塑形你的思維。慢慢的,你就沒有了自己的思維,做任何決策,想任何問題的時候,你的出發點,都變成了,我媽會怎么想,同事會怎么想,朋友們會怎么想,老板會怎么想,路人會怎么想,慢慢的你就失去了自我。
之前我在談讀書的時候,經常說,以國人的平均閱讀數量,對大多數人來說,沒有別的建議,就是多讀書。
有人就說他覺得有些人不應該多讀書,讀多了就傻了,腦子里面都是沖突的東西,說起話來都是矛盾的。
我的看法,問題不在于書讀多了,而在于根本沒讀懂書。我們有種崇尚會背語錄的讀書文化。以為可以隨時隨地拿出一兩句哲學家的話,或者某本小說里面的精彩段落就說明你廣博。其實問題恰好不是這樣的。
讀一本書是要了解他的精髓,明白作者的心思,明白為什么這么寫,學會一些思維方式、方法論或者一種思想感情,而不是會背幾個段落。
這種人的問題不是讀書多,把書讀死了,喜歡炫耀二手知識。
為什么我們要追尋一手知識
什么是一手知識呢?你親眼所見,你親自試驗當然是一手知識。
那么看書看來的東西是不是都是二手知識呢?當然也不是。如果你看書的時候,真的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用思維或者實踐踐行了書里面的理念,那這本書,就真的被你看懂了,那就是一手的知識了。
比如,我之前去香港買了本英文版的the power of habit,看的時候,我就發現對我理解我自己和我的一些習慣確實很有好處。于是,我就試圖用書里面的理念去指導我怎么走路鍛煉,我怎么看書,我怎么學習,怎么戒除我的一些壞的習慣,等等。經過了大半年的時間的試驗,我覺得這本書雖然花了10個美金左右,但是太值了。他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些閱讀的快樂,而且幫我找到了一個解決如何持續有效做事情的方法,如何增強自己紀律性的方法,這本書甚至對我的管理風格形成都頗有好處。
我也推薦過一些朋友看此書,也在微博,微信分享過一些片段。在我在《學習曲線與Hacking大腦》的演講里也專門提過這個理論,作為hacking大腦三個方法的之一。
這時候這本書就變成了我的一手知識。
當然,我也可以隨便看兩眼,寫一篇3000字的書評,然后貌似公允的說,“這本書文筆流暢,清新雋永,理論新穎,但仍需驗證”。做一個這樣的姿態不難,但是就違反了我要去看一本書的目的了。
最近這兩年,看了不少書,但是我刻意的不去寫兩種書評,第一種就是剛才提到的這種居高臨下的,看似公允的,一分為二的書評。這種我要寫的話,我一天可以寫五篇,但是這種東西信息量為0。
另外一種就是摘抄式的書評,試圖找出一本書里面全部干貨,去掉作者摻的水份。
國人頗有一些人很喜歡這一種書評。我見過很多人在豆瓣里面評論一本書,大概說話是這樣,“道理不錯,但是太簡單,幾頁就可以說清楚,作者啰啰嗦嗦舉了那么多例子,有騙稿費之嫌。”
這是一種很愚蠢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喜歡被二手知識騙的表現。其實聽起來很對的道理,我給你寫的話,一天我可以給你寫1萬條。但是有什么用處呢?一個道理,如果沒有事實去支撐的話,可能就是胡言亂語。而且也沒有了去證偽的基礎,也就變成了純粹的bullshit。
我對所有的我喜歡的書,就是一個建議,請去看原書,如果我的評價吸引你了,請你看原書,我能告訴你的,只是那本書的一點點信息,而且是經過我傳播的,走了樣的信息。這本書到底好還是壞,你會有你的內心感受的,那是最重要的。